智能物流:物流信息化的新階段
從“智慧地球”到“智能物流”,信息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應用的不斷擴大,逐步影響到各行各業。智能物流供應鏈標志著信息化在整合網絡和管控流程中進入了一個動態、實時進行選擇和控制的管理新階段。
智能物流產業潛力巨大
一家物流公司在每輛配送車輛上都安裝了GPS定位系統,而且在每件貨物的包裝中嵌入RFID芯片,通過芯片,物流公司和客戶都能從網絡了解貨物所處的位置和環境。同時在運輸過程中物流公司可根據客戶的要求,對貨物進行及時調整和調配,實時全程監控貨物,防止物流遺失、誤送等,優化物流運輸路線。通過貨物上的芯片,裝載時自動收集貨物信息,卸貨檢驗后,用嵌有RFID的托盤,經過讀取的通道,放置到具有讀取設備的貨架,物品信息就自動記入了信息系統,實現精確定位。
以上便是物聯網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實踐,我們可以看到,新技術使整個物流供應鏈更加透明化、高效率。
根據《中國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今后物聯網的發展將主要集中在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與智能家居九大領域。
其中,物流業就是最早接觸物聯網的行業之一,也是最早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物流作業智能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的行業。
智能物流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水平和客戶需求對智能物流信息化進行定位,是國際未來物流信息化發展的方向。
這一領域將主要涉及建設庫存監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現代流通應用系統,建設跨區域、行業、部門的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實現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一體化管理。
在物流行業中,運輸的種類和風險、物流過程中的運輸環節和動作方式以及物流企業的服務,都影響到物流運輸的成本和質量。而智能物流則能使整個物流系統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某些問題的能力。
據相關部門統計,預計到2015年,中國智能物流核心技術將形成的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此外,馬上也將出臺獨立的智能物流的“十二五”規劃。
智能物流貫穿供應鏈各環節
產業鏈的延伸、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使得物流企業的發展定位必須以供應鏈服務為基準。因為現代物流建設必須能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對資源能進行快速整合,以便使得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多方面達到最優集成的管理模式。具體到各個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生產物流環節
在生產物流環節引入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生產環節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全過程跟蹤和識別,這不僅能降低人工跟蹤識別的成本,還可以提高跟蹤識別的效率和準確率。
2.運輸物流環節
企業只要在運輸的貨物和車輛上貼上電子識別標簽,并在運輸線路上安裝一些信息接受和轉發設備,就可以實時了解所運貨物的具體位置和相關狀態了。
3.倉儲物流環節
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倉儲物流管理,一方面可以實現存貨管理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把存貨盤點由以前依賴于人工盤點轉換為依賴于物聯網信息技術來自動進行貨物盤點。
另一方面,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迅速準確地了解庫房的存貨情況,可隨時與企業的需求狀況作比較,以便迅速做出補貨決策,這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庫存管理能力,也減少了無效庫存的發生。
4.配送及銷售物流環節
智能物流能夠迅速準確地了解物品的具體倉儲位置,這可以大大減少貨物找尋的時間和相應的勞動力成本,加快貨物配送速度,保證貨物配送的準確度。另外,運用物聯網進行配送服務還可以實時跟蹤貨物的配送狀態,準確合理地計劃和管理貨物的預期送達時間。
另外,各個環節產生的數據進行反饋之后,就能通過對大量物流數據的分析,對物流客戶的需求、商品庫存、物流智能仿真等作出判斷,這樣還能幫助企業找尋當前的不足,改善和制定企業未來的策略。
當前的問題與阻礙
中國物流信息化只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物流企業和IT廠商都還處于一個逐步摸索的階段。目前,大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停留于單點應用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IT產品通常被用做個人使用的工具,并不涉及到物流企業的業務流程和多個環節之間的信息交互。因此,國內的物流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就是信息化標準的缺乏。大多數物流企業都是在自己傳統優勢業務的基礎上開展信息化建設,缺乏規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標準。物流信息系統的標準較為混亂,難以互聯互通,難以實現信息共享。這也就形成了中國物流企業信息技術投入的資源浪費情況嚴重,由此產生信息交換斷層,從而制約了整個物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其次,企業決策層在推進信息化進程時仍處于摸索階段,指導建議并不成熟。企業領導對自身信息化需求說不清楚,缺乏明確的總體設計、規劃思路和策略。另外,信息化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人才十分匱乏。這導致信息化的實施與推進困難。
第三,隨著信息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提高,需要有獨立的IT部門來負責有關工作,尤其是高層領導直接主抓。然而大多數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沒有經過規劃與設計,沒有獨立的IT部門。這一方面與企業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有關,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在現階段信息化在物流企業管理中作用有限,尚未建立權威地位。
此外,中國的物流公共平臺建設與應用也不盡如人意。據調查,GPS、GIS技術服務在大型企業的應用比例為23%,在大型物流企業的應用僅為12.5%,在中小企業基本是空白。基礎技術服務應用比例過少,整個行業的整合就相對困難。
智能物流的未來趨勢
對于大型物流企業,集約化管理難度高,異地業務監控效率差,一直是困擾企業發展的難題。但是在智能物流的應用下,儲、配送等業務信息將從“異構、分散”向“統一、集中”轉變,這個問題將迎刃而解。
具體來說,就是在集團統一信息編碼的基礎上,利用總部集中部署式的信息系統,及時將各地子公司的分散業務數據進行匯總,通過數據了解與監控各地的業務開展狀況,分析出集團發展戰略執行或統一經營管理中各地出現的差異性與潛在問題,進而及時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加以改進。
現階段,我國物流企業與國外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于“客戶服務”。因此,必須打破原有封閉式的物流系統架構,對客戶提供實時的信息交換接口,為客戶提供網上查詢服務,郵件、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的服務。最終實現與客戶系統間的信息集成,通過系統間的信息及時傳遞,加強企業與客戶聯系的緊密性,以完善、及時的信息服務提高企業競爭實力。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外運、中海、中儲等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就開展了大規模的信息網絡基礎環境建設。但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內部各類業務對信息化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然而,信息系統數量的增多、各方面業務數據量的增大導致企業整體IT風險陡然增加,需要為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以應對各類災難的發展,因此應急網絡及災備中心的建設將是信息化基礎建設中的重點。
最后,智能物流的發展自然離不開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目前,RFID技術對物流企業業務處理效率的提升價值將日益凸顯,利用RFID技術實現貨物供應鏈實時監控,保證庫存高可見性,使得企業不需要在業務起步時就擁有強大的條形碼系統。憑借RFID無光電應用特性,支持更多的自動讀取,在縮減制造及分撥方面人員成本的同時保證高準確性。RFID提供對供應鏈資產的實時監控并通過電子標簽操作人員了解產品的詳細信息,這為改進決策加快處理問題的速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物流行業來說,信息化、智能化必將成為物流企業改善企業管理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加強業務效率的“利器”。